Thursday, October 19, 2006

『798』實跡

公元2002年京城四環外東北角一個叫做『大山子』的地方冒出了一幫孩子,他們一個個手中拿著毛的紅本本,用刻刀/畫筆/快門高吼著中國的現代藝術我要懷出你。這吼聲不大,但還是引誘了一些無知的而飢渴的孩子跟著他們吼,跟著他們做夢。

大山子,現在叫它『798藝術區』或者乾脆就叫『798』,位于北京城東四環外一個叫做『望京』的地方。從地名上能大致相見它在北京市的實際位置:『望見京城』,想來應該是隨著北京城市範圍的擴大才歸入北京市城區的。可能至多往十年前推這裡還是郊區或者農村吧——發展飛快的中關村也不過只是二十來嵗的毛頭小子。這個曾經的郊區現在變成了所謂的『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浪潮』,榮升為『藝術區』了。這其中的原因很難解也很簡單。難,曾經的局中人-現在的局外人也沒有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只是提出了一個命題『是什么使大山子成为重要的艺术区?』大致給出的迷迷糊糊的解釋是:他們發生了,他們堅守並壯大,他們正在變質不過尚有希望。但這個解釋確是很全面。簡單,歷史之必然——這是一句沒有任何信息量的廢話,但是卻能夠引發我們的思考。問題的意義不在於問題本身,甚至不在於問題的答案,我們越來越明白思考問題之過程的意義和價值。這是比較和同于波普爾的科學之方法:P1→TT→EE→P2(始於問題P1,對問題的大膽猜測TT,各種猜測(理論)在競爭中接受批判並遭到證偽EE,新困難導致新問題P2)。正如對機器人的研製,似乎在研製過程中遇到工程難題,解決難題,推進工程科學及相關科學的發展,要比研製出多麽類人的機器人要有益和重要得多,即使在某些時候人們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回頭來看『歷史必然』。這是怎樣的歷史呢?

看看藝術區的自我介紹:
『大山子是原國營 798 廠等電子工業的廠區所在地,1950 年代由蘇聯援建、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的重點工業頂目,見證了新中國工業化的歷程......自2002年開始,大量藝術家工作室和當代藝術機構開始進駐這裏,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閒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時尚店鋪、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集區,使這一區域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裏攫升為國內最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區......』

如上所述,這裡演出了一場廢棄的舊廠房變成藝術區的故事。故事的開始多少有些偶然的成分,一份面臨財務危機的雜誌在797聯合厰(存在798便應有797)慘淡經營,日後幾乎不再有人知道的這份『不提供娛樂而提供新藝術震撼』雜誌可算作今日大山子的引子。(我網上無法搜索到這份曾經的『新潮』,但發現有知道故事緣由的人提說它。)1990年代初的中國當代藝術在經歷了1979年“星星畫展”,85、86年的“新潮美術運動”之後,隨著改革社會變遷的大被潮擠壓著繁茂起來。這擠壓來自80年代末的社會動盪,90年初的前蘇聯的解體引致的政治上肅清自由主義;來自于經濟增長引致的世界對中國社會全方位的關注;來自于中國現代藝術家對對現代藝術單純而執著的追尋本身。在這些擠壓之下,中國的現代藝術家們在經驗經濟技術諸多限制之下倔強地耕耘著,他們腦中充溢著多元化的理念,運用多元化的手法創作著與外國藝術同行不同的偏中國化同時又與海外華人藝術家在『中國特色』上做文章不同的『不中不西』的藝術作品。他們把宏大的政治敍事變成對現實日常生活的關切,用日常生活語言逐漸解構著意識形態語言。他們把深奧高雅的所謂藝術變得仿佛更加晦澀難懂,但是幾乎『大家都在做,大家心知肚明』。他們也被人解剖總結歸納,標簽化,曰『第三空間』,緊接著西方藝術,海外華人藝術。這裡有一些有益的特徵歸納:對藝術空間的要求不再唯官方化,而是更靈活而有效,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出現的以超市、地铁、湖泊、街道、商店和地下室等為空間的藝術展出或藝術事件;國内國外的藝術交流愈顯頻繁;裝置行爲藝術崛起等。這些藝術家中的三幾個和他們的朋友在某日談起了建設新藝術區的話題,說干就干,大山子誕生了。它確實像一個孩子,懷育它的那幫人也是一群純真的孩子。

上次造訪大山子是兩年前的事情,那時大山子熱鬧,因爲第一屆大山子藝術節,因爲大山子是去是留尚無定數。首先來到的是798photogallery,相片大致還記得:平民像/貧窮/生活條件惡劣/裸露/性。今天看的展出是來自德國慕尼克的Michael Wolf的『建築的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Wolf研究了這些充滿活力的城市街區,發現了這些建築表面迷一般的的抽象畫面。這一系列中的有些照片中沒有天空或地面,有些建築正在建造或維修過程中:它們的外牆被腳手架或彩色防護網包圍著。從遠處看, 這些元素成為照片中錯綜複雜的圖案。在對照片的仔細觀察下,這些陌生的公共外觀充滿了讓人回味的細節—公共空間好象突然變成了私人空間,大塊的顏色中包含著人們日常生活的碎片。 晾曬著的衣服和人們養殖的花草點綴著長方形的小窗,給這些工整的外立面增添不規則性。』還看了幾張以前展出的作品。798時態空間在佈展,沒有參觀。去了其它一些工作室空間。

發現...大山子正在蛻變...

它的容量比以前大了很多,我的估計是兩年前的一倍左右,但是好像除了在各個空間外行走時看見迎面著工作服的人我會妄想是哪個藝術家,看見『高壓危險』的警示牌時我會會心地想又是誰在惡作劇,看見裝載機時我會想是哪位今天有心情把這玩意兒開了遛彎兒以外...大山子真正的『藝術品』不見了。失去了它的impact的力量,很多作品凡善可陳,所謂的心意只是一些噱頭或者新意。每個空間都是『銷售人員』當道,作品——即使是作品的普通印刷品也都標價不菲。這與我個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有關,但是確實也太貴點了,我是指它的價值和價格相較而言。
.......
大山子這出正在上演的肥皂劇還有『建設藝術的希望存在』。
人民需要藝術。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